首页logo

政策文件
化学工程与技术( 0817)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
2025-04-15 点击: 作者: 来源:

化学工程与技术( 0817一级学科简介

(一)学科概况

化学工程与技术是一门揭示物质转化过程中物质的组成、聚集状态和功能变化的科学规律和工程原理的工程科学,为化学工业及相关产业的技术创新、装备设计和过程优化控制提供工程科学理论和方法。

人类利用化学反应创制新物质的活动可追溯到古代的炼丹、冶炼、酿造、染色和火药等,随后逐步形成规模化制造人类衣食住行所需物质的化学工业。1888年,Norton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设立化学工程的学士学位课程体系,标志着化学工程学科的诞生。1901年,第一部化工手册问世,孕育了“单元操作”的思想。1915年,LitleMIT提出“单元操作”的概念,将化工生产过程所用的技术按照其原理分类归纳为“单元操作”,通过揭示其所遵循的工程原理和规律应用于改进单元技术和装备,提升化工生产效率,由此形成了化学工程学科的基本知识架构。1923年,MIT教授WalkerLewisMcAdams出版《PrinciplesofChemicalEngineering》教材,全面阐述了单元操作的理论和方法。1935年,美国学者Groggins将此概念延伸至化学反应过程,提出了“有机合成中的单元过程”。此后,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的研究内容不断丰富,化学工艺和工业催化学科方向逐步形成,应用化学为化工产品、工艺和技术创新提供化学新原理和新知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抗生素的巨大需求催生了以研究生物活性物质工业化生产为目标的生物化工学科。

1960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授BirdStewartLightfoot所著的《TransportPhenomena》出版,阐明了“单元操作”过程遵循的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原理与共性规律(即“三传”规律),为化工技术创新和设备放大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科学工具:化工传递理论促进了化学反应工程理论和方法的建立,服务于化学反应器的设计和放大,为化学工业的大规模高效生产和安全运行提供理论支撑。传递过程原理和化学反应工程所构成的“三传一反”奠定运行理论支撑。传递过程原理和化学反应工程所构成的“三传一反”奠定了“化学工程学科的基本科学原理”,形成了学科的基本知识体系,确立了本学科在过程工业中的基础学科地位。计算机技术发展促进了化工系统工程方向的形成,为现代大型化工企业的高效安全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20世纪90年代以来,化工与生物、材料、信息等交叉融合,出现了多尺度理论、化工过程强化和产品工程等新方向。

展望未来,化学工程和技术学科通过与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学和纳米技术等前沿学科交叉,一方面推进整个过程工业的绿色、高效、安全和产品高值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服务能源、资源、环境、农业等领域和生物医药、新材料和芯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将在服务社会发展中不断拓展与进步。

(二)学科内涵

1.研究对象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的核心内涵是研究物质的合成以及物质、能量转化的过程与技术,以提供技术最先进、经济最合理的原理、方法、设备和工艺为目标,其主要研究对象包括:以能源和资源开发及高效利用为目标的化学工程与技术;以产品工程为导向的新物质、新材料和新功能的开发与应用为目标的化学工程与技术:以物质合成与转化过程中的绿色化、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化学工程与技术。

2.学科理论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以化学、物理学、数学和生物学等为自然科学基础,以化工热力学、传递过程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化工系统工程为化工科学基础,融合生物、材料和信息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服务化工和相关过程工业的产品、工艺、技术和装备创新和应用。

3.知识基础

化学工程和技术所涉及的知识基础包括:化工科学基础、自然科学基础(数学、化学、物理、生物等)、工程技术基础(机械、电子电气、土木、材料、信息等)、经管和人文社科基础。所培养的人才具有发现、分析和创新性地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并能够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

(三)学科范围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设有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工业催化5个二级学科方向。另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评议组建议增设分子化工、材料化工、能源化工3个指导性自设二级学科。

1.化学工程

化学工程是研究以化学工业为典型代表的过程工业中相关化学过程和物理过程的科学原理和共性规律,以解决过程及其装置的模拟、设计、放大、操作及优化控制的理论和方法等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化工热力学、化工传递过程、分高工程、化学反应工程、过程系统与控制工程、过程工业复杂体系预测、过程工业大数据技术及机器学习、化工安全生产、化工过程设计、装备设计与腐蚀防护及化工伦理等科学、工程和技术问题,发展过程工程科学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以指导化工过程及工艺开发、装置设计和工艺技术迭代升级。

2.化学工艺

化学工艺是研究将石油、煤、天然气、页岩气、生物质、空气、水及各类矿物质原料经过化学反应转变为产品的工业生产流程和技术,主要服务产业包括石油与天然气化工、煤化工、基本有机化工、无机化工、冶金化工、高分子化工等。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原料的选择与预处理、催化剂创制与化学

反映网络构建、资源综合利用与过程绿色化等。

3.生物化工

生物化工是生物学、化学、化学工程等多学科组成的交叉学科,研究有生物体或生物活性物质参与的反应和分离过程的基本理论和工程技术,服务化学品绿色生产以及生物技术在资源、能源、食品、健康和环境中的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工业生物催化剂的构建、合成生物学方法与技术、生物反应和分离技术与装备、生物活性物质加工以及生物法生产化学品新工艺等。

4.应用化学

应用化学是研究将化学新知识和新发现转化为新型功能化学品并拓展其应用的学科。本学科以化学、化学工程和化学工艺等知识为基础,解决功能性化学品设计和生产所涉及的关键理论和方法,丰富和创新化工产品,服务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精细化学品、专用化学品、功能化学品等的分子结构设计、配方设计、工程化制备原理和技术。

5.工业催化

工业催化以研究化学工业为代表的过程工业中的催化科学与技术为核心,利用催化原理等基础知识,综合运用现代谱学与表征评价方法,以创制催化新材料和发现新催化反应为途径,为工业催化剂、催化反应工艺与反应器的研发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工业化学过程的相关催化材料与催化剂、催化作用原理、催化反应工程、催化过程开发、催化剂的工业化制备等。

6.分子化工

分子化工聚焦纳微尺度下分子传递-反应过程的核心问题,研究纳微尺度化工过程中分子及其聚集体的流动、传递、反应机制与调控规律,形成从分子到纳微尺度向宏观尺度递延的跨尺度化学工程理论学科体系,为化工技术创新和过程强化、提高过程本质安全提供新科学原理和技术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纳米尺度直至分子尺度的物质原位观测与分析、基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分子/过程模拟及材料设计、分子反应工程、分子辨识分离工程、过程强化新途径与智能系统集成等。

7.材料化工

材料化工是化工与材料的交叉学科,研究生物材料、高分子材料和无机材料及其复合材料制备及成型加工过程的新原理和新技术,为新材料创制和工程化放大提供工程原理与技术支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聚合技术及聚合反应工程、聚合物非牛顿流体加工过程的传递现象、材料制备及表征新原理和新技术、材料微结构与表面性质调控新技术、多相结构材料的形成及调控技术、复合材料与界面调控、生物医学材料创制及其应用等。

8.能源化工

能源化工是为适应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面向化石能源和新能源,揭示形成能源产品属性间的转化、存储与利用的反应机理与过程原理,建立并推动能源低碳化与新能源的工程与技术进步,促进我国新型能源体系的建设与“双碳”目标的实现。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化石能源的高效清洁化利用与工程技术、生物质能源转化与工程化、氢能工程与应用新技术、地热利用和固废利用等。

(四)培养目标

1.硕士学位

具有扎实的化学工程与技术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及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学术前沿,掌握化工和相关领域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能够独立开展研究工作。硕士论文选题面向化工和相关产业需求,成果具有创新性。硕士毕业生具备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的基本能力,学风严谨,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胜任化工及相关产业和科研机构的研发、运行和管理等工作。

2.博士学位

具有坚实的化学工程与技术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了解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及其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学术前沿,具备多学科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博士论文选题面向化工学科和产业需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成果具有创新性。博士毕业生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能力,学风严谨,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高水平地完成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

(五)相关学科

化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系统科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等。

学位基本要求

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一)获本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须掌握扎实的化学工程与技术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本学科的研究方法、现代实验技能和计算机技术,熟悉学科方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备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学科综合知识,能运用外语进行文献阅读,跟踪学科领域前沿最新知识,为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获本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现代实验技能和计算机技术,了解本学科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备科学研究能力。掌握一门外语,能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

2.学术道德

本学科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化学工程与技术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本学科硕士生应具有正直诚信、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研究的优良品德,在进行科学研究和参与学术活动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术伦理规范,充分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和知识产权,求真务实,诚实守信,严谨治学,洁身自律,正确对待学术名利,杜绝沽名钓誉、急功近利

粗制滥造、投机取巧等不正之风,拒绝不当得利,自觉抵制和坚决杜绝任何学术不端行为。

(三)获本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

通过各种学习方式获取知识是硕士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具备检索、阅读、分析、理解各种专著、论文、资料、专利及网络资源等能力。必须熟悉化学工程与技术领域中相关的文献资料,掌握其主要进展并进行综合分析,能够判断哪些问题已有研究,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有什么争论,从而指导学习和论文工作,获得研究工作所需的背景知识。学会利用一切可获得的信息资源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

2.科学研究助力

硕士生必须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从研究与开发实践中发现问题,从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所需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开展合适的可重复实验,并设计恰当的对照实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解决本领域的学术研究与技术开发中的实际问题。

3.实践能力

硕士生必须具备学术研究或技术开发能力,掌握相关实验技能、研究方法,在实践中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能够使用相关仪器设备进行科学研究与工程开发。

4.学术交流能力

硕士生应具备良好的学术表达和交流能力。应具有进行口头的、书面的和演示性交流技能。能进行条理清楚、内容规范的项目可行性报告、科技论文撰写以及学术交流报告。能对自己的研究计划、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进行科学陈述和答辩,对他人工作进行正确评价和借鉴;具有专利申请、科研项目申请的能力。

(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是硕士生培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业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硕士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

硕士学位论文应是一篇较为系统而完整的学术论文,应在化学工程与技术上做出具有一定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能够表明作者掌握了本学科扎实的化学工程与技术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具备进行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方面的科学研究能力。

1.规范性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应选择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前沿领域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相关课题,应当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具有先进性与一定的创新性。论文要综合运用基础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与技术手段,对涉及的科技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能够对某方面有独立见解。从事学位论文研究的时间一般不少于1年。

学位论文内容的要求:

1)论文应包含综述、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学科前沿发展动态

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途径,以及本人做出的贡献。

2)论文应说明采用的实验方法、实验装置和计算方法,并对整理和处理的数据进行理论分析与讨论。

3)论文应对所得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看法和建议。

4)论文应给出所有的公式、计算程序说明,列出必要的原始数据以及所引用的文献资料。

5)引用他人科研成果应明确注明,与他人合作部分应说明合作者的具体工作。在引用他人著述时即使给予注明,也不能过度引用他人文献中的文字表述和图表。

2.质量要求

学位论文要选题新颖、概念清楚、论据充分;对所选用的研究方法要有科学依据,理论推导正确,计算结果无误,实验数据真实可靠,分析严谨;对结论应做理论上的阐述,引用他人的资料要引证原著。论文应有创新性成果,要求表达简练、通顺,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逻辑性强,图表规范。学位论文应能够体现硕士生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优良学风。

博士学位基本要求

(一)获本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博士生需要掌握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学科综合知识,熟悉学科领域前沿,为开展系统性和创新性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1.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化学、物理学和数学等自然科学是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的重要理论基础。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信息与控制工程等工程科学是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不可或缺的工程科学基础。

2.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专业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化工热力学、传递过程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化工分析工程、化工系统工程、生物化学工程、化工过程安全、化工前沿等;专业技术基础主要包括化工单元操作原理及设备过程控制技术等。

3.全面掌握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常用的研究方法、实验技能、分析测试手段、仪器设备、分析软件、计算机模拟等。

4.根据研究方向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掌握相关交叉学科知识,全面和深入地了解研究方向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前沿研究领域。

5.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运用外语进行文献阅读、论文写作,以及与国际同行学术交流等。

(二)获本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深入了解本学科发展现状及国际学术前沿;掌握先进科学研究方法、现代实验技能和计算机技术;具有一定的实际生产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及实际工作能力,并能做出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具有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能胜任高等院校、科研与设计院所、企业及其他单位的教学、科研和技术管理工作。

2.学术道德

本学科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化学工程与技术方面的高层次创新人才。本学科博士生应具有正直诚信、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研究的优良品德,在进行科学研究、参与学术活动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术伦理规范,充分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和知识产权,求真务实,诚实守信,严谨治学,洁身自律,正确对待学术名利,杜绝沽名钓誉、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等不正之风,拒绝不当得利,自觉抵制和坚决杜绝任何学术不端行为。

(三)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能力

本学科博士生不仅要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而且能够追踪国际学术前沿与动态,能够通过课堂学习、实验设计、专题讨论、交流合作、科学文献、学术会议等各种方式获得新知识、新实验技能。

2.科学研究能力

博士生须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包括:根据化学工程与技术原理,在科学前沿、生产实际和工程应用等不同合适层面上提出相关科学或工程技术问题;开展合适的可重复实验与计算机模拟,对数据进行科学处理和对照分析,从而发现其中的客观规律,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开展科研工作,能将所学用于化工厂的生产设计、技术改造与科技开发。

3.学术创新能力

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即运用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的基础知识、理论和实验方法,在文献调研、科学实验、过程开发、工程设计等科研与应用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

4.学术交流能力

本学科博士生应具备熟练进行学术交流、表达学术思想、展示学术成果的能力,包括发布学术报告,设计引人入胜的、富含信息的墙报,撰写用于发表的论文文稿,申请不同层次的科研基金,进行科普宣讲等。在学术交流中,本学科博士生应熟练应用化学工程与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专业知识,具有逻辑性和良好的思辨能力,条理清楚,表达规范。

5.学术鉴别能力

本学科博士生应广泛阅读本学科的科技文献,了解国际学术前沿和热点,对相关领域的研究问题、研究进展、已有成果等有全面了解和分析鉴别;能够提出同行学者或工业界感兴趣的科学和技术问题,并可以设计解决这些问题的实验方案;采用的新实验技能及所获得的新研究结果可被同行应用,可作为科学知识的一部分,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是博士生培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进行科学院宄或承担专业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博士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主要环节。

博士学位论文应是一篇系统而完整的学术论文,应在化学工程与技术上做出创新性研究成果,能够表明作者掌握了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1.选题与综述的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应选择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前沿领域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相关课题,能体现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和先进性,论文选题应有科学意义或工程应用价值。

博士论文的综述应介绍该研究方向的国内外既有工作、最新动态及尚待解决的问题,说明该选题的科学意义。

2.规范性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本人的硕士学位论文成果可在博士学位论文中应用和发展,但不能作为博士阶段的科研成果。

博士学位论文要选题新颖,概念清楚,论据充分:对所选用的研究方法要有科学依据,理论推导正确,计算结果无误,实验数据真实可靠,分析严谨;对结论应做理论上的阐述,引用他人的材料要引证原著。论文应有创新性成果,要求表达简练、通顺,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逻辑性强,图表规范。

学位论文内容的要求:

1)论文应包含重大、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学科前沿发展动态、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途径,以及本人做出的贡献。

2)论文应说明采用的实验方法、实验装置和计算方法,并对整理和处理的数据进行理论分析与讨论。

3)论文应对所得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看法和建议。

4)论文应给出所有的公式、计算程序说明,列出必要的原始数据及所引用的文献资料。

5)引用他人成果、观点和数据应给予注明,与他人合作部分应说明合作者的具体工作。在引用他人著述时即使给予注明,也不能过度引用他人文献中的文字表述和图表。

3.成果创新性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应具有创新性、先进性和科学研究价值,应在科学或专业技术上做出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博士生在获得学位前,必须在本学科有一定影响力的、经同行专家评审的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反映学位论文主要内容的学术论文。